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6
发布日期:2012-08-10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及2005年政府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五年,在区委的领导下,区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依靠全区人民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13.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比2000年增长1.1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6%。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菜肉蛋菌果花等主导产业的基地化生产规模逐年扩大,蓝莓、树莓、冰葡萄等珍奇品种呈现新的发展势头,五年累计“退粮改经”2.5万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2000年的26户发展到50户;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开发农村新能源,五年累计向农民发放林地经济直补资金980万元,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0.3%提高到62.35%,跻身于省级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示范区行列;江河水患得到有效治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五年完成灌溉、防洪、小流域治理、人畜饮水等水利工程113项,总投资达2840万元, 2002年获省“大禹杯”奖牌。

    ——工业经济取得重大突破。重点行业支撑作用日趋增强,机械装备、化工医药、电力电子、服装纺织、建材包装、食品饮料等行业占全区工业总量的8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发展迅速,五年累计新增规模企业58户,全区规模企业总数达到82户,规模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38.2%,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新格局;工业园区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东平、曙光、海德、同兴、五龙背等工业园区相继启动建设,五年园区入驻企业146户,已经成为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开发有质的飞跃,五龙山、九连城、太平湾和鸭绿江“三区一线”旅游格局初步形成,五年累计接待游客250万人次,年均增长25%,实现旅游收入近5亿元,年均增长27%;房地产开发势头逐年上扬,经山住宅区、绿云花园、燕窝富春山居等全面启动,使珍珠路和东平大街沿线发生可喜变化;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珍珠农贸市场建成并投入运营,农民进城卖菜难状况有所缓解,2005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6.7亿元,同比增长13%。

    ——财政收入连续快速增长。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五年年均增长17.8%,2005年预计完成6006万元,同比增长22%;实行统一工资标准和全额统筹发放,2001年以来拖欠公教人员标准工资全部予以补发,且没有发生新欠;财政支持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年用于扶持企业发展资金达1791万元,用于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770万元,用于发展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资金23262万元,用于提供就业、低保和扶贫等社会保障资金2294万元,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各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90%以上国有集体企业通过转制,实现了资产重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管理、运营、监督体系基本形成。金融供销系统改革扎实推进,信用联社率先实现了股份制经营。农村税费改革有重大进展,取消“三提五统”和农业税,农民减负率达到100%;调整村级规模,全区60个行政村调整为46个,化解村级不良债务4300万元。各项配套改革取得成效,教育系统和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有新提高。坚持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一批重点投资项目相继开工建成。五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76家,招商引资累计完成32.8亿元,年均增长17%, 2005年完成引资项目130个,引资总额8.5亿元;五年来,合同外资累计完成1.4亿美元,年均增长72.6%,外资到位5344万美元,年均增长30.3%;2005年合同外资4800万美元,增长100%,外资到位1660万美元,增长83.2%;五年累计完成外贸出口9544万美元,年均增长58.3%,预计2005年完成外贸出口3430万美元,同比增长35%。

    ——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取得新进步。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和环境质量改善最显著的五年。五年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9.26亿元,年均增长26.3%。公路建设创历史新高,在率先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向屯堡延伸;东平大街、鸭绿江大道、304国道等一批重大公路工程相继建成通车,五年累计完成公路建设314.5公里,总投资达2.61亿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汤山城、同兴、太平湾自来水改建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垃圾处理、供水、排水、防汛抗灾等公用设施建设和市政管理水平有新提高,五年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470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目标。采取强力措施治理污染企业,有效保护了大气质量和上游水资源;积极参与创绿活动,涌现出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绿色单位,2005年我区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为丹东创建环保模范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6650元,比2000年净增1467元,年均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54元,比2000年净增1584元,年均增长9.2%。市场导向的就业网络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实现就业42600人,为“4050”人员净增公益性岗位919人,为下岗职工自主创业发放小额贷款128万元,培训下岗失业人员2800人;建立社保所(站),实施国企职工并轨措施,城镇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基本落实。城市低保扩面工作稳步开展,全区享受低保总数达560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765万元;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弱势群体得到实际帮助。2002年以来,为特困户和农村“三老”修建房屋283户;为全区533例白内障患者给予复明手术,全区2000多困难户和4100名残疾人的生活得到保障。

    ——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发挥科技领先作用,五年发展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1户,高新技术产品54项,恒星化工固色变联剂等16项科技成果获市以上科技进步奖,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完成4.56亿元,增长42.5%。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在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45%以上;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投入专项资金使办学条件有所改善。群众文化和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了振安区第八届全民运动会。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建立乡镇疾病控制网络,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抗击非典、出血热、禽流感等防控斗争阶段性胜利。独生子女各项奖励政策得到落实,建立服务网络,每年育龄妇女“三情”普查率达到98%以上。社区“一站四室”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史志、档案工作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社区、文明工厂、文明村(街)和星级家庭大量涌现,军民共建、警民共建活动扎实开展,2003年被授予省级“双拥模范区”称号,城乡文明程度和人口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民主法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成效。坚持依法治区,“四五普法”工作通过了市检查验收。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和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五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446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8197件,做到100%立案,100%结案,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基层民主政权建设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村委会和社区换届选举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社会秩序稳定良好。重视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严肃查办行政和经济违法违纪案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绩。根据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中国入世后的新形势,清理、修改、废止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800份,审核确认行政许可项目125项。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政府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振安区经济社会取得新成就的五年,也是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东北振兴战略的良好契机,得益于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同时也凝结着全区人民的辛劳和智慧,是全区人民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充分体现。在此,我谨代表振安区人民政府向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向关心、支持振安区建设的有关单位和各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此,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当前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不多,经济总量小的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调整质量不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缺少立区立镇的大项目、大企业;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债务包袱依然存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仍需继续深化,政府工作人员的作风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战略及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和谐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机遇企盼良久,然而又稍纵即逝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极为特殊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以超常规的思维方式、政策措施和工作作风,才能确保“十一五”目标的如期实现。在全面分析形势,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振安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勾画了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主要包括:

    战略定位:充分利用我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振安区建设成为东北东部现代化沿海港口城市新型工业区,用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战略目标:把我区建设成为丹东市的工业强区、商贸新城、旅游胜地、人居佳园。

    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全面实施一个中心、三大产业、六个重点行业的“136”发展思路,即以建设工业化新城区为中心,培育装备制造业、商贸旅游业和特色农业三大产业,加快发展机械装备、电力电子、化工医药、服装纺织、建材纸业、食品饮料六个重点行业。
    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区内主要交通干线为依托,努力构筑“一岛、三带、五区”发展格局。
    “一岛”:即马市岛。借助马市岛独特地理优势,构筑一个金融投资、国际贸易、科技发展、商贸旅游及文化交流等多功能新城区,形成全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三带”:一是依托滨江东路和东平大街业已形成的城市功能,建设南部沿江商贸旅游带。二是以外环路为轴线,建设中部高新技术产业带。三是以丹沈、丹通高速公路为辐射,建设北部特色农业产业带。
    “五区”:即东平高科技工业园区、曙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园区、海德工业园区、同兴工业园区、五龙背工业园区,努力构筑振安区新型工业发展平台。

    主要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33.7亿元,年均增长20%,经济总量比2005年增长1.5倍;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目前的17:49:34调整为11:55:34;人均生产总值30000元,提前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74.6亿元,年均增长28%;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达到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8%;外贸出口实现1亿美元,年均增长2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全区总人口达到25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7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三、2006年政府主要工作任务
    根据区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精神,200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扩大开放双重机遇,以加快地区经济社会全面振兴为主题,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重点,以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为核心,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开好局、起好步。
按照这个总体要求,2006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8%;第一产业增长8%;第二产业增长21.8 %;第三产业增长1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出口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62‰。为实现上述目标,要全力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区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大力发展六个重点行业。机械装备业,要扶持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实行专业化生产;造纸机械要重点向制浆及环保造纸、绿色造纸方向发展,培育具有国内领先地位的绿色造纸机械产业集群。电力电子业,要积极推进国家级电力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建成省内电力装备业的重要基地;提高电子信息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筑我区电子信息业新优势。化工医药业,要进一步发挥精细化工行业集聚优势,建设国家级精细化工生产基地;组织实施重大高新医药产业项目,重点抓好生物制药和保健食品的开发研制。服装纺织业,要以出口服装加工为重点,鼓励服装加工企业创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大力发展空气过滤净化材料、纺织防护品等产品,提升整体水平。建材纸业,要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新型建材,提高废弃材料综合利用能力,实行集约有序开发,努力建成丹东新型建材基地;支持纸制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纸制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食品饮料业,要鼓励和扶持食品加工企业向高科技、标准化、绿色化、外向型方向发展,实现由农产品加工到食品制造的跨越,使之成为丹东的食品加工制造业基地;充分利用区内水资源优势,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大力开发矿泉水、纯净水、果汁饮料等系列产品,争创名优品牌。

    积极培育规模企业。按照梯次培养模式,扶持发展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推进一批核心项目,形成主导产业明确、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劲支撑能力的规模企业集群。今年,全区规模企业要发展到98户。新增亿元企业1户,使全区超亿元企业达到5户以上。

    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资源共享原则,扶持“五大工业园区”,提高项目承载能力。重点发挥欣泰输变电集团的牵动作用,合力构筑辐射于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心,通过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发展与曙光集团配套的生产企业,积极拓展汽车零部件商业网,促进曙光汽车及零部件工业园区形成团地优势,达到本土化生产、加工及销售的一体化格局。重点发展高端轻工产品,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资源与资金、技术的对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海德工业园区成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节约型、环保型工业园区。提高造纸设备科技含量,走自主研发、制造的品牌经营之路,使同兴工业园区成为东北地区专业化造纸机械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过滤净化材料,充分发挥同行业的互补优势,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整合生产要素,实施基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使五龙背工业园区成为国内较大的净化材料生产基地。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建设十大特色农业基地。重点建设九连城绿色、无公害蔬菜和汤山城500亩标准温室蔬菜生产基地。扶持楼房、九连城、五龙背特色浆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树莓、蓝莓和有机草莓,积极扩大康克葡萄、冰葡萄等浆果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汤山城食用菌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市场潜力大的草菇、白灵菇、黄伞蘑等珍稀品种。整合同兴、九连城花卉苗木生产基地,积极培育高质鲜切花等品种。引导楼房、汤山城、五龙背、金矿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红松果材、山核桃果材兼用林基地,进一步发展人参、天麻、辽细莘和辽五味等传统名贵药材。扩大同兴、鸭绿江、九连城优质板栗生产基地和鹌鹑养殖基地。进一步发展汤山城、五龙背禽蛋生产基地和林蛙养殖基地。

    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推动农业加快发展,按照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增强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努力实现农业到工业的产业跨越。今年,新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户。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大工程”。实施农村公路网化工程。增加公路网密度,在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屯堡油路延伸范围;实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集中供水工程2处,提高农村自来水供水覆盖率;实施农村新能源工程。继续推广太阳能采暖、秸秆气化和“四位一体”生态节能模式;实施农村美化绿化工程。使每个村都有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努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继续实施林业产业化直补政策,加大封山育林力度,加强五龙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争取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步伐,在抓好窑沟村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的基础上,各镇街都要先行搞好规划,抓好试点示范,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进一步发展旅游和商贸服务业,加快旅游胜地和商贸新城建设
    以推进旅游胜地建设为目标,加快旅游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精品,形成“三区一线”的旅游格局。全面提升五龙山风景名胜区整体水平。加快新景点建设,做好后期项目规划,使前山、后山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相互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快五龙背休闲度假区建设,合理开发五龙背温泉水资源,发展休闲疗养项目。全面规划九连城历史古迹游览区。重点做好九连城古城、上尖古城、石城等开发建设规划,修复日本碑、俄国坟等历史遗迹。深度开发太平湾工业旅游示范区。在电厂附近,营造风景林,开辟游乐场所,创造优美的游憩空间,把太平湾建设成为以游览电厂和异国风光为主要内容的工业旅游区。进一步整合鸭绿江沿线太阳岛、情人岛、绿岛、珍珠岛风景旅游资源。开辟农业观光旅游,使之成为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掘滨江大道的边境旅游资源,打造沿江旅游经济带,带动沿江地区经济发展。

    以推进商贸新城建设为目标,繁荣商贸流通业。大力引进新型商业业态,发展城乡双向流通体系。按照建设具有国际会展、国际商务、边境贸易等多功能商贸中心的总体设想,抓紧做好马市岛总体规划和开发前期基础工作。积极推进金跃商贸城建设进程,使之尽早成为牵动我区现代商贸业发展的标志性企业。加快丹东市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移地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全市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加快建设燕窝现代化物流仓储中心,使之成为丹东汽车及零部件集散地。继续完善各镇街专业批发市场设施与功能,建立覆盖城乡的商业网络,完善商贸新区的市场体系。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努力建设人居佳园
    加快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主要交通干线公路建设档次,年内完成鸭绿江大道12.6公里路面工程、鹤大线15公里一级路拓宽工程以及10项村通油路改造工程。改造城区排水明渠和简易式截洪沟,形成暗渠或涵道排水。协调有关部门积极推进管道燃气输配设施建设,年内力争完成振安桥以东的供气管道工程。适时做好三湾水利枢纽和丹通高速公路前期工作,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有利条件。

    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抓住丹东城市东展北扩的有利条件,抓紧改造棚户区,全力打造适宜人居的良好环境,提升全区人民的居住水平。重点规划开发经山新区、绿云新区、东平新区、套外新区和五龙背新区,其中投资4亿元的富春山居要完成独立、双联、联排别墅三百套,达到中国人居环境金牌标准,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碧、景美、人好的山水生态型人居佳园。

    加快小城镇建设。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原则,调整完善小城镇建设规划,提高农村城市化水平。发挥五龙背中心小城镇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同兴、九连城、楼房、汤山城镇进入市级重点小城镇行列。进一步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配套功能。继续实施“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搞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推动人居佳园建设。

    加强城乡环境建设。提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平,重点抓好区内污水和烟尘整治,确保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安全,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度重视乡镇环境卫生建设,安排好集中存放及清运工作。

(五)构建外向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办发36号文件的各项政策,抢抓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力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努力实现“三个新突破”。

    在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上有新突破。继续扩大利用外资,优化外资结构,积极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办研发中心;大力推进服务业招商引资,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商贸和旅游业等领域开放水平;积极利用国外优惠贷款,鼓励和吸引外商投资城镇公用事业建设;继续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在搞好项目包装和项目推介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专业招商队伍和市场招商网络,积极探索中介机构招商、专业推介招商、产业招商、网络招商和境外代理招商等招商新形式,提高招商引资成效。同时努力营造环境,提高待遇,广纳群贤,人尽其才,不断增强振安的人才优势。

    在出口创汇能力上要有新突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增长。进一步扩大服装、玻璃器皿、化工、电力等产品出口份额;扶持农产品出口,加快出口产品国产化、地产化步伐;充分利用边境小额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政策,依托太平湾口岸,探索对朝贸易新途径。全年外贸出口要达到3945万美元,增长15%。

    在对内对外经济协作领域上要有新突破。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规模企业开拓国外市场,提高对外合作能力,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承揽工程,开发矿产、森林等重要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友好城区的交往,积极培植境外劳务市场,打开对外开放工作新局面。

(六)切实做好财税工作,增强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坚持培植财源与组织财政收入相结合,促进税收稳定增长。加大财源培植力度,继续实施支持重点企业发展奖励和重大项目担保贷款政策,对企业增资增项、科技创新给予倾斜,提高企业效益水平,增强创税能力。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完善税收征管措施,确保各税应收尽收。积极组织非税收入,按照收缴分离的原则,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拓宽财政收入渠道。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增强区镇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继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重点支出。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职能,坚决纠正财政支出中的违规违纪问题,完善经济责任和预算执行审计监督体系,对财政资金收支实行全程监控。从节约机关办公资源抓起,大力压缩一般性开支项目,重点保证法定支出和社会稳定支出。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价,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运行,为支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再就业政策,安置好大龄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抓好乡镇劳动就业平台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务输出提供保障。积极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技能。大力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


    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加强保险金统筹、发放与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工程,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进一步做好救济解困工作,保障残疾人、农村“三老”、困难户等基本生活。发展城乡养老事业,维修改造汤山城、九连城、五龙背敬老院。

    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进步。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先进适用技术。今年高新技术企业要发展到13户,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到5.84亿元;继续实施科技扶贫工程,积极引进新优特项目和品种,帮助农民科技致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总方针,落实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多元化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助学机制,年内力争通过五纬小学换建方式,在振安桥以东新建一所标准化、示范化小学。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以区医院为骨干,以乡镇医院为基础,以村级和社区卫生所为辅助的城乡三级医疗防治保障网络。加大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健全基层计划生育网络,配齐中心户长,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机制,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

(八)坚持依法治区,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高公民整体道德水平。扎实抓好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以及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双拥共建等创建活动,全面塑造振安人民新形象。

    坚持依法治区,全面启动“五五普法”规划,加强政府法制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及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各项议案、建议和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把评定政府工作绩效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大力推进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重视群众来信来访,落实信访责任制,扎实搞好各类矛盾的排查、调处和稳控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严肃查处安全事故责任人,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落实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深入开展“平安镇街、平安村(社区)、平安单位”和“无邪教”创建活动,争创省级平安区,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努力构建和谐振安。

(九)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机关
    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分类改革,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搞好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继续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依法办事能力,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增强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重在治本、重在建设的廉政工作要求,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发挥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认真贯彻“两个务必”的重要精神,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牢固确立人民公仆意识、全局整体意识和市情区情意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为民办实事,切实肩负起执政为民、执政兴区的政府责任。

    各位代表!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我们面临的形势既有条件和机遇,更有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在区委的领导下,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的作风,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信息来源:
Baidu
map